資料文獻

【標準·方案·指南】中國兒童戈謝病診治專家共識


時間: 2022/10/17 9:16:57 瀏覽量:734 字號選擇: 分享到:

戈謝病屬溶酶體貯積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戈謝病是由于葡萄糖腦苷脂酶基因變異導致機體葡萄糖腦苷脂酶[又稱酸性β-葡萄糖苷酶(acid β-glucosidase,GBA)]活性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腦苷脂(也稱為葡萄糖神經酰胺)在肝、脾、骨骼、肺、腦等臟器中的巨噬細胞溶酶體中貯積,受累的組織、器官功能受損而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約50%的戈謝病患者在兒童期發(fā)病,患兒大多出現(xiàn)明顯生長發(fā)育落后、骨骼受累、脾臟腫大、脾功能亢進和神經系統(tǒng)受累均較成人重,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和壽命,甚至出現(xiàn)嚴重畸形或早期死亡。如早期診斷后給予特異性酶替代治療能顯著改善患兒的癥狀和預后。為進一步促進國內兒童戈謝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高規(guī)范診療水平,在國內專家組臨床經驗基礎上,借鑒2015版“中國戈謝病診治專家共識”及國外相關指南共識和文獻,特制定針對兒童戈謝病的診療共識,供臨床醫(yī)生工作參考。

一、流行病學

在全球范圍內,戈謝病的新生兒標化發(fā)病率為(0.39~5.80)/10萬,患病率為(0.70~1.75)/10萬。東歐和中歐猶太人的患病率為118/10萬。中國尚無大樣本量流行病學統(tǒng)計數據,華東(上海)地區(qū)和臺灣地區(qū)開展的戈謝病新生兒篩查研究顯示發(fā)病率分別約為1/80 855和1/10 313。

二、臨床分型及表現(xiàn)

戈謝病常有肝、脾、骨骼、肺、腦等多臟器受累的表現(xiàn),根據神經系統(tǒng)是否受累及進展速度,分為非神經病變型(Ⅰ型)、急性神經病變型(Ⅱ型)、慢性或亞急性神經病變型(Ⅲ型)3種亞型以及少見亞型(圍生期致死型、心血管型等)。不同亞型戈謝病在全球范圍內的患病構成比差異較大。歐美和中東國家的患者中,Ⅰ型占90%以上;但東北亞地區(qū),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Ⅲ型患者占比可高達30%以上,主要與基因變異型相關。

1.Ⅰ型(OMIM 230800;非神經病變型)為最常見的亞型。約2/3患者在兒童期發(fā)病,癥狀輕重差異較大,通常發(fā)病越早,癥狀越重。無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累表現(xiàn)。(1)臟器表現(xiàn):肝脾腫大為突出表現(xiàn),以脾腫大為著,常伴脾功能亢進,甚至出現(xiàn)脾梗死、脾破裂等。還可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嚴重時發(fā)生肝硬化。(2)血液學表現(xiàn):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鼻衄、牙齦出血和皮膚淤斑等。(3)骨骼表現(xiàn):常有骨痛,嚴重者出現(xiàn)骨危象(骨痛急性發(fā)作,伴發(fā)熱及白細胞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加快)。(4)生長遲緩:約2/3以上的患兒存在身高增長緩慢,40%左右體重偏輕。未經治療的青少年患兒青春期明顯延遲。(5)肺部表現(xiàn):部分患兒可出現(xiàn)反復肺部感染、肺動脈高壓等。(6)膽石癥、膽囊炎:兒童期相對少見。若出現(xiàn)上腹痛,應注意膽石癥、膽囊炎的可能性。

2.Ⅱ型(OMIM 230900;急性神經病變型)較少見。新生兒期至嬰兒期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早發(fā)性快速進展的神經系統(tǒng)受累,如出現(xiàn)雙側固定性斜視、動眼神經麻痹、吸吮和吞咽困難,還可有癲癇發(fā)作、角弓反張及認知障礙等。此外,本型可伴發(fā)與Ⅰ型相似的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如肝脾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肝功異常、黃疸等,重度患兒可出現(xiàn)關節(jié)攣縮,通常于2~4歲死亡。

3.Ⅲ型(OMIM 231000;慢性或亞急性神經病變型)國內較常見。早期表現(xiàn)與Ⅰ型相似,逐漸出現(xiàn)輕重不一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病情多進展緩慢?;純嚎沙霈F(xiàn)動眼神經受累、眼球水平運動障礙及共濟失調、癲癇、肌陣攣發(fā)作,伴發(fā)育遲緩、智力落后等。通常存在腦電圖異常,大多表現(xiàn)為慢波背景和發(fā)作間期癲癇樣放電(尖波、棘波、多棘波、棘-慢復合波等)。根據臨床表現(xiàn)的差異可分為3種亞型,Ⅲa型以較快進展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眼球運動障礙、小腦共濟失調、痙攣、肌陣攣及癡呆)為主要表現(xiàn);Ⅲb型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較少,骨骼病變顯著;Ⅲc型也稱心血管型,主要表現(xiàn)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鈣化,心臟瓣膜的鈣化是導致此型患者死亡的原因,同時還可出現(xiàn)角膜混濁、核上型眼肌麻痹等癥狀。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1.酶活性檢測:GBA活性檢測是戈謝病診斷的金標準。GBA活性的檢測方法包括熒光分析法和串聯(lián)質譜法。利用熒光分析法檢測外周血白細胞或成纖維細胞酶活性,多用于確診,當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中GBA活性降低至正常值下限的30%以下時,可確診戈謝病。串聯(lián)質譜法用以檢測干血紙片酶活性,多用于高危篩查和新生兒篩查,篩查陽性病例應進一步行GBA基因分析或外周血白細胞GBA活性測定以明確診斷。但全血樣本中的殘存酶活性與臨床病程、疾病嚴重程度之間無明確相關性。

2.基因檢測:GBA基因檢測是診斷戈謝病的方法之一,并用于攜帶者檢測、家系驗證和產前診斷。GBA基因位于1q21,cDNA全長2 564個堿基,包含12個外顯子,其中外顯子1為非編碼外顯子,GBA基因下游16 kb處有一個與其高度同源的假基因序列。目前在人類基因變異數據庫中記錄的GBA基因變異有500余種。GBA基因的變異類型具有種族差異,國際戈謝病協(xié)作組數據庫統(tǒng)計顯示,兒童戈謝病Ⅰ型4個常見的變異是N370S、L444P、84GG和IVS2+1。已報道的中國人戈謝病基因變異中以L444P最為常見?;蛐团c表型的相關性尚不完全明確,即使相同基因型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病程及治療效果也有不同。但基因型分析仍有助于判斷罹患神經病變型的風險,如基因型L444P/L444P、D409H/D409H和L444P/D409H與神經病變型戈謝病高度相關,D409H純合變異導致Ⅲc型;若檢測到至少1個N370S等位基因即可排除神經病變型戈謝病的發(fā)生。因此,即使通過酶活性確診的患者也建議完善GBA基因檢測,以明確變異類型,有助于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

3.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可發(fā)現(xiàn)特征性細胞即“戈謝細胞”,該細胞體積大、核偏心,染色質和細胞質濃縮,呈“洋蔥皮樣”,多聚集于片尾,有時會被遺漏。在其他類型的溶酶體貯積癥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血液病中可能會出現(xiàn)“類戈謝細胞”,因此骨髓中發(fā)現(xiàn)“戈謝細胞”不能確診戈謝病,未檢出“戈謝細胞”也不能排除戈謝病。

4.生物標志物:殼三糖酶和葡萄糖鞘氨醇(glucosylsphingosine,Lyso-GL-1)是戈謝病的重要生物標志物。殼三糖酶是由活化的巨噬細胞在特殊環(huán)境下產生的,在戈謝病患中一般可增高至數百甚至上千倍。但殼三糖酶基因存在多態(tài)性,少數攜帶純合變異的個體殼三糖酶水平可明顯降低甚至無法檢測到。戈謝病導致底物葡萄糖腦苷脂及Lyso-GL-1的累積及血清濃度升高,其中Lyso-GL-1具有較高敏感性和特異性,可用于戈謝病的輔助診斷和隨訪監(jiān)測。

5.影像學檢查:用于戈謝病的早期診斷、疾病嚴重程度和相關并發(fā)癥的評估以及治療監(jiān)測等。目前常用的臨床影像學評估方法包括超聲、X線片、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雙能X線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等,詳見表1。CT檢查對患兒身體有輻射,不推薦常規(guī)用于測量肝脾體積。

圖片

6.其他輔助檢查:神經病變型戈謝病患兒腦電圖監(jiān)測可出現(xiàn)慢波背景、棘波、尖波等。無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患兒若出現(xiàn)聽覺腦干誘發(fā)電位閾值增加、神經眼科檢查發(fā)現(xiàn)眼球運動障礙時,有可能為神經系統(tǒng)早期受累的表現(xiàn)。戈謝病患兒的血常規(guī)、血生化檢查通常表現(xiàn)為血紅蛋白降低、血小板減少、血脂異常(血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A降低)以及血清鐵蛋白升高等。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流程:戈謝病常于嬰幼兒期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不明原因的脾腫大、肝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骨痛和神經系統(tǒng)癥狀等,但以上癥狀并非戈謝病所特有,故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當患兒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脾腫大伴或不伴血小板減少、貧血以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等臨床表現(xiàn)時,應及時合理選擇輔助檢查,綜合分析、盡早確診。對臨床表現(xiàn)疑似戈謝病的患兒,應盡早行GBA活性檢測和GBA基因分析。臨床診斷路徑見圖1。

圖片

2.鑒別診斷:戈謝病需與白血病、淋巴瘤、尼曼匹克病、地中海貧血、黑熱病、溶血性貧血、難治性血小板減少癥,其他原因引起的門脈高壓、肺動脈高壓、肺間質病變等具有相似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鑒別。戈謝病骨病的患兒應與Legg-Calvé-Perthes?。↙egg-Calvé-Perthes disease,LCPD)、病因不明的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累及骨骼系統(tǒng)的疾病鑒別。Ⅱ型患兒應與半乳糖血癥等引起嬰幼兒嚴重肝腦損傷的疾病鑒別。Ⅲ型患兒應與引起進行性肌陣攣癲癇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鑒別。

五、治療

戈謝病的治療主要包括特異性治療與非特異性治療。

(一)特異性治療

特異性治療主要包括酶替代治療(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ERT)、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底物減少療法(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SRT)、分子伴侶療法和基因療法。其中,ERT可特異性地補充患者體內缺乏的酶,減少葡萄糖腦苷脂在體內的貯積,是戈謝病的標準治療方案。SRT作用機制是抑制底物形成,直接減少底物在細胞中的累積,目前該治療方法僅適用于成人,不適用于兒童?;虔煼?,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有待評估。

1. ERT能顯著改善Ⅰ型和Ⅲ型患者的內臟和血液學指標,緩解骨痛,維持正常生長發(fā)育,提高生活質量。治療越早,療效越好。但ERT不能通過血腦屏障,對戈謝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累無效。不建議戈謝病Ⅱ型患者應用ERT。中國ERT治療戈謝病已有超過20年的臨床使用經驗。2008年伊米苷酶在國內獲批上市,用于治療Ⅰ型戈謝病,2017年獲批Ⅲ型戈謝病非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治療。伊米苷酶在2歲以上兒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確。2021年,維拉苷酶α在中國獲批上市,用于Ⅰ型戈謝病成人以及4歲以上的兒童患者。(1)啟動時機、風險評估和劑量推薦:確診戈謝病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旦出現(xiàn)癥狀,均需考慮立即開始ERT,并建議長期使用。使用前,應對患兒進行疾病風險評估。當出現(xiàn)以下至少1種表現(xiàn)即為高風險,包括腹痛、骨痛、疲勞、活動受限、虛弱、惡液質等癥狀進展;生長落后;骨骼受累(包括僅有影像學改變);血小板計數≤60×109/L或異常出血;血紅蛋白低于相應年齡及性別的正常下限20 g/L以上;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癥狀或檢測到神經病變型有關基因型;因戈謝病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患兒無上述表現(xiàn)即為低風險。高風險患兒的伊米苷酶推薦起始劑量為60 U/kg,低風險患兒的伊米苷酶推薦起始劑量為30~45 U/kg;維拉苷酶α的推薦起始劑量為60 U/kg;均每2周1次靜脈滴注。(2)治療目標:需根據綜合評估的結果,制定個體化的具體治療目標,見表2。(3)ERT劑量調整: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調整ERT的劑量,病情嚴重時可使用較高的劑量或較多的給藥次數。ERT治療6個月后,若內臟、血液學和生化指標無改善,需提高治療劑量。改善骨病的劑量比改善內臟及血液系統(tǒng)病變所需劑量大且療程長,通常需60 U/kg,每2周1次,骨病嚴重時,在病情明顯改善后需維持原劑量至少1年。若達到治療目標,對病情穩(wěn)定的患兒可酌情減少ERT劑量并進行維持治療。劑量下調的頻率建議不超過每6個月1次。伊米苷酶治療劑量不建議低于30 U/kg,每2周1次。初治1年內的患兒,如存在療效減退證據,應考慮可能產生ERT中和抗體,但國內目前無法檢測。穩(wěn)定期的患兒出現(xiàn)以下情況之一時,在排除其他致病原因的情況下,需恢復ERT的起始治療劑量,①間隔2周以上進行的2次檢查發(fā)現(xiàn),與減量前的血紅蛋白相比,降低幅度>12.5 g/L,或血小板計數較減量前下降>25%(或<80×109/L);②肝臟和(或)脾臟體積較減量前增大>20%;③有骨骼疾病進展證據,包括骨折、骨梗死、骨溶解或無菌性骨壞死;④骨痛頻率及嚴重程度增加;⑤骨危象重復出現(xiàn)或頻率增加;⑥出現(xiàn)與戈謝病相關的肺部癥狀或癥狀加重;⑦生長發(fā)育遲緩或倒退;⑧無其他原因的生活質量下降。除以上臨床表現(xiàn)外,如患兒的殼三糖酶或其他生物標志物較減量前升高>20%時,或DEXA監(jiān)測顯示骨密度降低有臨床意義時,也需考慮恢復ERT的起始治療劑量。

圖片

2. HSCT:成功的HSCT能夠糾正戈謝病患兒的酶缺陷,改善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使肝脾體積縮小。部分已經發(fā)生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骨病的患兒在移植后也趨于穩(wěn)定。國內有HSCT成功治療兒童戈謝病的病例報道,經驗有待進一步積累。

3. 分子伴侶療法:藥物分子伴侶是一種能與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結合,并幫助其正確復性或成熟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組織分布均勻和可穿透血腦屏障等特點。鹽酸氨溴索作為一種藥物分子伴侶,有臨床研究報道其具有治療戈謝病的潛在療效,但僅對某些錯義突變型有效,且酶穩(wěn)定性和活性的增加存在個體差異。

(二)非特異性治療

1. 脾臟切除:脾切除術是姑息治療方法,雖能解除脾功能亢進和巨脾帶來的并發(fā)癥和功能紊亂,但也會導致肝臟腫大、骨痛和病理性骨折、肺動脈高壓等風險增加,甚至會出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累加重的表現(xiàn)。一般不建議戈謝病患兒做脾臟切除。對于無法使用ERT的患兒出現(xiàn)嚴重的脾臟壓迫癥狀、有威脅生命的細胞減少等并發(fā)癥時,脾切除術可挽救生命。

2. 骨病治療:對有嚴重骨病、低骨密度的患兒可考慮聯(lián)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骨危象的支持治療包括補液支持、鎮(zhèn)痛和糖皮質激素治療等。非甾體抗炎藥可用于治療非特異性疼痛。同時,還需改善患兒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3。戈謝病患兒出現(xiàn)長管狀骨骨折時,建議采用髓內固定,盡量不用鋼板螺釘固定。兒童早期發(fā)現(xiàn)股骨頭壞死時,可通過牽引、改變體位增加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以盡量減少畸形程度,維持行走功能。

3. 抗癲癇治療:根據Ⅲ型患兒的癲癇發(fā)作類型及腦電圖改變,在神經科醫(y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4. 其他:戈謝病患兒可能同時存在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異常,需外科手術治療時,術前需仔細評估出血風險并對癥治療。患兒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和心理功能受疾病影響較成人大,應重視兒童早期心理社會干預。

六、疾病管理

(一)治療前臨床評估

對新確診的戈謝病患兒,需進行全面的治療前臨床評估。評估參數詳見表3。

圖片

(二)持續(xù)臨床監(jiān)測

1. 有癥狀兒童:根據是否接受ERT及是否達到治療目標,對患兒進行定期檢查與評估。Ⅲ型戈謝病患兒除了與Ⅰ型相同的常規(guī)監(jiān)測外,還需進行神經系統(tǒng)、眼科、肺部檢查和心血管隨訪。Lyso-GL-1可作為患兒持續(xù)臨床隨訪的常規(guī)監(jiān)測指標。

2. 無癥狀兒童:對于無癥狀個體建議至少每年進行1次監(jiān)測評估。由于兄弟姐妹患病而被診斷為戈謝病的無癥狀個體,至少每6個月進行1次監(jiān)測。無癥狀患兒如血漿Lyso-GL-1水平逐漸升高提示需開始ERT。

七、遺傳咨詢

戈謝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兒父母均為攜帶者,患兒母親再次妊娠胎兒患病概率為25%,且與性別無關,故需做產前診斷?;純杭蚁党蓡T在生育前需做遺傳咨詢。


【喜高科技】業(yè)內骨齡評價專家、專業(yè)骨齡研究科技機構及骨齡軟件應用服務商!


熱門文章推薦

【標準·方案·指南】中國兒童維生素D營養(yǎng)相關臨床問題實踐指南

美國發(fā)育行為兒科學會兒童及青少年復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評估和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解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