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文獻

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 版)解讀


時間: 2022/11/3 9:28:59 瀏覽量:591 字號選擇: 分享到:

新生兒敗血癥仍是引起兒童及新生兒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新生兒敗血 癥死亡的患兒占兒童死亡的 7%,占新生兒死亡患兒的 16%[1]。2019 年 月中華 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及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新生兒科醫(yī)師分會感染專業(yè)委員 會共同制訂了《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 )[2],這也是國內 第 版關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療規(guī)范建議。近 20 年來,國內外關于新生兒敗血 癥的認識有較大變化,因此,此版本共識較之前版本內容有較大調整,但因為 篇幅有限,部分問題未能詳加闡述,現(xiàn)圍繞此共識討論臨床實踐中困惑較多的 問題,供廣大新生兒科和兒科醫(yī)師參考。

定義

臨床醫(yī)師往往混淆敗血癥(septicemia)與膿毒癥(sepsis),實際上敗血癥 是在菌血癥這一概念上延伸出來的。菌血癥是指血液(或腦脊液等無菌腔隙)能 培養(yǎng)出致病菌(包括細菌和真菌);而敗血癥則是指由菌血癥所引起的全身炎癥 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膿毒癥是指 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原蟲等)感染所引起的 SIRS。因此,SIRS 是敗血 癥與膿毒癥的共同歸宿,而二者區(qū)別在于膿毒癥理論上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包 括血培養(yǎng)難以生長的病毒、原蟲等。實際上,在新生兒領域,絕大多數(shù)涉及膿 毒癥的規(guī)范或研究,包括 2018 年發(fā)表于 Lancet 上題為 neonatal sepsis 的綜 述[3],均局限于細菌,幾乎未涉及病毒或原蟲,因此在英文中對于新生兒敗血癥 (neonatal sepsis)最準確的定義或許應為 bacterial sepsis 或 fungal and bacterial sepsis,對應中文應為細菌性膿毒癥或細菌真菌性膿毒癥??紤]到 國內新生兒醫(yī)師更加熟悉敗血癥這一用詞,因此 2019 版共識繼續(xù)沿用了"敗血 癥",其實際指代的是細菌性膿毒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生兒敗血癥特 別是早發(fā)敗血癥(early-onset sepsis,EOS)血培養(yǎng)陽性率低[4,5],臨床中血培 養(yǎng)陰性,而又高度懷疑細菌感染引起 SIRS 的這部分患兒實際上也被納入了新生 兒敗血癥的范疇,這是與年長兒童及成人重要的不同,下文"診斷"部分也將進 一步闡述。

2 EOS的高危因素

2019 版共識主要改動之一就是指出了 EOS 的高危因素,高危因素是 EOS 經 驗性應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據。本解讀再次強調,母體 組溶血性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定植不再是 EOS 經驗性應用抗生素的指征[6]。另外,需 要說明的是絨毛膜羊膜炎因更多地指代組織學改變,2017 年美國婦產科學會已 建議用羊膜腔內感染(intra-amniotic infection,IAI)替代絨毛膜羊膜炎這 一概念,2019 版共識中因擔心讀者不熟悉該用詞,所以 個名詞均在使用[7]。

高危因素中比較有爭議的是早產,其實所有專家都認同早產兒 EOS 發(fā)病率 明顯升高,爭議的焦點是早產兒是否需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多早的早產兒需要 經驗性應用抗生素?實際上在發(fā)達國家,這一問題亦有爭議。在美國,大多數(shù)

醫(yī)院會對極低出生體質量(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嬰兒進行經驗性預防 性使用抗生素,然而這增加了壞死性小腸炎、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晚發(fā)敗血癥 等疾病的發(fā)病率,甚至增加住院患兒病死率[8,9],這需要新生兒科醫(yī)師綜合評估 感染及后期不良預后的風險。美國兒科學會在 2018 年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指 出,對于胎齡<35 周的早產兒,若是由于母體非感染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 征)、胎盤功能不全等行剖宮產的早產兒,新生兒醫(yī)師需評估患兒情況,綜合考 慮 EOS 風險與遠期預后的平衡,更加謹慎考慮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對于胎膜早 破(premature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s,PROM)時間長、考慮 IAI 或無法 解釋的原因等引起的早產,建議更加積極地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0]。實際上,該 建議中大部分情況,如 PROM、IAI 等已被納入 2019 版共識建議預防性使用抗生 素的指征。因為我國欠發(fā)達地區(qū)收集產科資料仍較為困難,共識起草小組及討 論專家擔心上述標準會讓新生兒科醫(yī)師在無法獲得圍生期完整資料時為規(guī)避風 險而大幅度增加早產兒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同時鑒于上述建議缺乏可靠的 循證醫(yī)學證據,所以共識中暫未采納該建議。各醫(yī)院可依照實際情況,酌情參 考該建議作為早產兒經驗性使用抗生素的依據。

關于白細胞等非特異性炎癥指標在EOS中的價值

實際上,近些年來國際上主要觀點都認為非特異性指標在 EOS 中診斷價值 較小,主要價值在于停用抗生素的判斷,即 EOS 診斷主要依賴高危因素及臨床 表現(xiàn),非特異性炎癥指標主要作為是否停用抗生素的參考依據;2019 版共識中 同時也指出非特異性炎癥指標是對 EOS 疑似診斷做最終判斷——排除診斷抑或 臨床診斷的參考依據[3,11]。這一點是新生兒敗血癥與年長兒童膿毒癥較大的區(qū) 別:年長兒童膿毒癥診斷中,白細胞改變是核心診斷標準之一(表 1)[12]。鑒于目 前國內大部分新生兒中心床位與醫(yī)護人員比例較發(fā)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特別 是夜班時值班醫(yī)護人員難以對每例患兒進行持續(xù)性觀察,以判斷患兒是否有異 常臨床表現(xiàn),因此部分醫(yī)院用非特異性檢查幫助醫(yī)師進行 EOS 判斷也無可厚 非。在實踐過程中需注意采血時間窗口問題,如白細胞在早期(主要是 4~6 h) 會生理性增高[13],因此共識建議首次采血時間應在出生 6 h 后,并間隔至少 24 h 再次復查。

page3image32765168page3image15785696

1

不同版本膿毒癥診斷依據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basis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sepsis

關于敗血癥的診斷

由于新生兒敗血癥特別是 EOS 血培養(yǎng)陽性率低,血培養(yǎng)陰性患兒的診斷一 直充滿爭議,部分權威指南或論著對于"sepsis"的診斷依據見表 1[14,15,16,17,18,19]。從 表 可見,對于血培養(yǎng)陰性的新生兒敗血癥診斷依據各指南及研究都有一定差

異,差異的本質在于目前沒有對新生兒 SIRS 進行準確定義,顯然兒童 SIRS 的 定義并不完全適用于新生兒。最終共識采用的臨床診斷依據:有臨床異常表現(xiàn) (EOS 患兒包括高危因素),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中任何 項:(1)血液非特異性檢 查≥2 項陽性;(2)腦脊液檢查為化膿性腦膜炎改變;(3)血中檢出致病菌 DNA。 該標準較國外其他研究屬于"不嚴格也不寬泛"的范疇,同時兼顧中國國情和臨 床實際可操作性。值得強調的是,對于血培養(yǎng)陰性患兒敗血癥(特別是 EOS)的 診斷往往依賴臨床醫(yī)師的診療經驗。

展望

  在臨床實踐中,新生兒敗血癥和年長兒童膿毒癥處理差別較大的地方集中

于 EOS,因此未來提高 EOS 診療水平是新生兒科醫(yī)師主要挑戰(zhàn)之一,目前 EOS 診療瓶頸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5.1 非特異性炎癥指標

2019 版共識中已提到,目前臨床中常用的非特異性炎癥指標特異性較差, 因此近年來有許多關于 EOS 感染標志物的臨床研究,然而在臨床實踐中,尚未 有新的獲得廣泛認可的炎癥標志物,部分指標如白細胞介素(IL)-6、IL-8 等由 于其參考區(qū)間較大,同質性較差,很難建立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20,21];中性粒細胞表 面標志物 CD64 及 IL-27 家族檢測需依賴流式檢測或高效液相蛋白芯片等技術, 尚無法在國內大部分地區(qū)開展[22,23]。因此,目前還需要進一步開展可應用于臨床 實踐的新生兒敗血癥感染標志物的探索與研究。

5.2 病原鑒定

目前傳統(tǒng)培養(yǎng)技術仍是新生兒敗血癥診斷的金標準,但其耗時長、陽性率 低,影響其在新生兒敗血癥特別是 EOS 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隨著分子生物學的 發(fā)展,多重 PCR 及 16S rDNA 測序等方法為新生兒敗血癥病原鑒定提供了新的思 路。(1)多重 PCR 檢測:根據不同病原特異性 DNA 設計不同引物或探針,通過電 泳或熒光顯色以證實特定病原的存在,其靈敏度較傳統(tǒng)培養(yǎng)技術高,其缺陷在

于只能檢測已知的所關注的病原[24](2)16S rDNA 檢測:是一種鑒定細菌的光譜 病原檢測法。這種方法可檢測出血液中所有細菌的特定 DNA 以鑒定其細菌。然 而,目前對于該項技術的研究結果分歧較大,部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 靈敏度和特異度均在 80%[25],然而另外部分實驗顯示該項技術特異性較差[26]。這 項技術的缺陷在于,那些已被吞噬而死去的細菌 DNA 也會被檢測出來,造成假 陽性。此外,由于測序長度所限,部分檢測深度只能明確到菌屬水平,也無法 提供耐藥性分析。(3)宏基因組技術:宏基因組技術是基于二代測序技術發(fā)展的 分子生物學技術,可對環(huán)境中所有微生物基因進行檢測。該技術相較 16S rDNA 測序而言,優(yōu)勢在于其測序片段長,測序深度可到菌種,并能完成耐藥基因檢 測。不過該方法同樣無法區(qū)別"定植菌""病原菌",該技術目前仍處于探索階 段,相關研究較少[27]。

5.3 地區(qū)病原譜建立

目前 EOS 患兒往往需經驗性應用抗生素,2019 版共識指出經驗性用藥選用 氨芐西林(或青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作為一線抗生素組合。該策略中第三代 頭孢菌素主要代替發(fā)達國家所用的氨基糖苷類藥物對抗革蘭陰性菌。然而,國 內 EOS 病菌譜是否與發(fā)達國家一致?國內 EOS 病原菌對三代頭孢或氨芐西林(

青霉素)耐藥性如何?這些問題尚未有較權威的數(shù)據能夠回答。在此,呼吁各地 區(qū)應建立相應的病原譜監(jiān)測系統(tǒng),了解所屬轄區(qū)病原耐藥情況,從而在共識基 礎上酌情調整經驗性用藥。

新生兒敗血癥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其診療難度大,未來還需有
識之士,利用目前處于發(fā)展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二代測序、轉錄組學、蛋
白質組學、免疫組庫等技術提供更好的感染預測指標、更高效地明確病原,以
幫助廣大新生兒醫(yī)師更好處理新生兒敗血癥。

小結

(1)共識中新生兒敗血癥實際指代細菌性膿毒癥;由于新生兒敗血癥特別是 EOS 培養(yǎng)陽性率低,懷疑細菌所致的 SIRS 也納入新生兒敗血癥范疇。(2)絨毛 膜羊膜炎及早產兒胎膜早破>18 h 是明確的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征;對于胎齡 <35 周的早產兒,若因母體非感染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盤功能不

全等行剖宮產的早產兒,需更加謹慎考慮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對于 PROM 時間 長、考慮 IAI 或無法解釋的原因等所引起的早產,建議更加積極地預防性使用 抗生素。(3)非特異性指標在 EOS 中診斷價值較小,主要價值在于停用抗生素的 判斷。疑似 EOS 的診斷依據為臨床表現(xiàn)及高危因素,在出生后應盡早用抗菌藥 物,炎癥指標用于在 2~日齡排除或確定診斷,若排除診斷,則必須停用抗生 素。(4)EOS 的診療技術提升是新生兒學科發(fā)展的瓶頸,尚需解決缺乏有效的預 測指標、培養(yǎng)陽性率低、細菌耐藥等相關問題。


【喜高科技】業(yè)內骨齡評價專家、專業(yè)骨齡研究科技機構及骨齡軟件應用服務商!


熱門文章推薦

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新生兒癲癇發(fā)作分類特別工作組專家建議解讀(2021 年)

中國兒童睪丸腫瘤診療專家共識


返回列表